亡戟得矛的成语故事


亡戟得矛

拼音wáng jǐ dé máo

基本解释比喻得到的和失去的相当,或有失有得。

出处战国 吕不韦《吕氏春秋 离俗》:“亡戟得矛,可以归乎?”


亡戟得矛的典故

春秋时期,齐国和晋国打仗,一个小卒在混战中把戟丢了,但捡到一只矛。后退时问路人怎么办?路人说同样是兵器,回去没问题。他又问高唐大夫怎么办,高唐大夫说应该回去捡回来,他们两人重返战场,为寻找戟而英勇战死。


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


※ 与(亡戟得矛)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:

成语 历史出处
胸无大志 姚雪垠《李自成》第二卷第36章:“至于回、革等人,实系凡庸之辈,胸无大志,三年来观望风色,动摇不前。”
节用裕民 荀况《荀子 富国》:“足国之道,节用裕民,而善臧其余。”
满腹经纶 明 冯惟敏《海浮山堂词稿 商调集贤宾 题春园 浪里束煞》:“论英雄何必老林泉?满腹经纶须大展,休负了苍生之愿。”
盲人说象 元 黄溍《书袁通甫诗后》:“吾侪碌碌,从俗浮沉,与先生相去远甚,而欲强加评品,正如盲人说象。”
堂堂一表 明·施耐庵《水浒传》第十七回:“爹娘生下洒家,堂堂一表,凛凛一躯,自小学成十八般武艺在身,终不成只这般休了!”
白日见鬼 宋 陆游《老学庵笔记》第六卷:“在京师时有语曰:‘吏、勋、封、考,笔头不倒……工、屯、虞、水,白日见鬼。’”
故步不离 清·张履祥《与陈乾初书》:“学者凡事执一时之偶见,信一己之偏私,沾沾自得,吝不肯舍者,率因无所进步,是以故步不离耳。”
坏法乱纪 西汉 戴圣《礼记 礼运》:“故天子适诸侯,必舍其祖庙,而不以礼籍入,是谓天子坏法乱纪。”
平淡无奇 清 文康《儿女英雄传》第19回:“听起安老爷这几句话,说得也平淡无奇。”
出头露面 明 施耐庵《水浒传》:“孙二娘从小出头露面,况是过来人,惯家儿,也不害什么羞耻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