重于泰山的成语故事

拼音zhòng yú tài shān
基本解释像泰山一样重。比喻意义很大或分量很重。泰山:我国名山;五岳之首。
出处西汉 司马迁《报任少卿书》:“人固有一死,或重于泰山,或轻于鸿毛。”
重于泰山的典故
西汉时期,太史令司马迁为实现父亲的遗愿继续编著《史记》,因李陵事件被施以酷刑。他强忍痛苦,终于在公元前91年完成历史巨著《史记》。他在给朋友的信中谈到对死的认识:“人固有一死,或重于泰山,或轻于鸿毛。”
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
※ 与(重于泰山)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:
| 成语 | 历史出处 |
|---|---|
| 知之为知之,不知为不知 | 《论语 为政》:“知之为知之,不知为不知,是知也。” |
| 短褐不全 | 唐·卢照邻《对蜀父老问》:“藜羹不厌,短褐不全,庸非贫贱乎?” |
| 谨小慎微 | 汉 刘安《淮南子 人间训》:“圣人敬小慎微,动不失时。” |
| 为民请命 | 西汉 司马迁《史记 淮阴侯列传》:“因民之欲,西向为百姓请命,则天下风走而响应矣,孰敢不听!” |
| 莫衷一是 | 清 吴趼人《痛史》第三回:“议论纷纷,莫衷一是。” |
| 痛定思痛 | 唐 韩愈《与李翱书》:“今而思之,如痛定之人,思当痛之时,不知何能自处也。” |
| 火树银花 | 唐 苏味道《正月十五夜》诗:“火树银花合,星桥铁锁开。” |
| 褒善贬恶 | 宋 邵博《闻见后录》第21卷:“惟有三四寸竹管子,向口角头褒善贬恶,使善人贵、恶人贱,善人生、恶人死,须是由我始得。” |
| 多谋善虑 | 清·李渔《凰求凤·画策》:“你是个多谋善虑之人,何不替我筹度一番,行了这个方便也好。” |
| 信及豚鱼 | 《周易 中孚》:“豚鱼吉。信及豚鱼也。”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