边城思

[南北朝]:何逊

柳黄未吐叶,水绿半含苔。

春色边城动,客思故乡来。

边城思鉴赏

在我国古典诗词中,婀娜多姿的杨柳和离情相思早就结下了不解之缘。有名的《诗经·小雅·采薇》云:“昔我往矣,杨柳依依。今我来思,雨雪霏霏。”诗人借道中所见,以言行役之久,寄托离情乡愁。到汉代,折柳赠别更蔚成风气。可怜灞桥柳,愁煞离别人。人们把杨柳和离别联系在一起,大概是因为那长长的柳丝最容易引起绵绵离情的缘故吧。可是对于多情善感的诗人来讲,在那杨柳尚未垂下万条绿丝绦之时,他已敏锐地察觉到春天的来临,从而触动了他的乡愁。“柳黄未吐叶,水绿半含苔”,写的正是早春景象。柳色黄而已,尚未吐出细叶;水色绿而已,苔衣尚未长成。这正是冬尽春来的一、二月之际,春意萌动,春色逗露之时。杜审言说得好:“独有宦游人,偏惊物候新。”(《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》)飘泊边城的游子,对时令和景物的变化特别敏感。忽见边城杨柳色,已觉春色动地来。一个“动”字,把萌动的春意写得活泼泼地。而这种敏感,正是由客居异地而产生的刻骨的乡愁催发的。元稹诗云:“何处生春早,春生客思中。”(《生春二十首》其十九)赵嘏诗云:“何事最能悲少妇,夜来依约落边城。”(《新月》)而当边城春色动的时候,客居边城的游子也就格外思乡念家了。为什么春色最能撩拨人的乡思呢?王维的这首诗可以算一个让人满意的答复:“杨柳渡头行客稀,罟师荡桨向临圻。惟有相思似春色,江南江北送君归。”(《送沈子福归江东》)

何逊简介

唐代·何逊的简介

何逊

南朝梁诗人,字仲言,东海郯(今山东省苍山县长城镇)人,何承天曾孙,宋员外郎何翼孙,齐太尉中军参军何询子。八岁能诗,弱冠州举秀才,官至尚书水部郎。诗与阴铿齐名,世号阴何。文与刘孝绰齐名,世称何刘。其诗善於写景,工于炼字。为杜甫所推许,有集八卷,今失传,明人辑有何水部集一卷。后人称"何记室"或"何水部"。

...〔 ► 何逊的诗(159篇)

猜你喜欢

贺新郎 其十一 为檗子寿

清代龚鼎孳

贮腹书千卷。更空明、一泓秋水,雾飞云遣。老笔纷披姿媚出,冰洒铁梅芳泫。

高咏遍、蜀笺吴茧。六代江山文酒地,记孝侯、台畔春阴浅。

十六字令 其二

清代洪炳文

帘。一幅湘纹压小檐。微雨度,响戛玉钩尖。

白虎亭新成二首 其一

明代郑廷鹄

窈窕见深谷,山门郁穹窿。高台何崔嵬,翠壁增长松。

攀萝一登眺,新享报成功。嗟余始行役,夙心寄雕龙。

述谢陈亮之邦伯时自广平被召 其一

明代顾璘

铜章叨拜庶官中,先达从君见古风。乡谊每劳开阁待,民情长许置邮通。

才疏谬得淮阳召,身在应怀鲍叔功。已幸枳栖能脱迹,唯於离索叹西东。

以金沙酴醾送公寿

宋代黄庭坚

天遣酴醾玉作花,紫绵揉色染金沙。

凭君著意樽前看,便与春工立等差。

颂古四十五首

宋代释如珙

尘中辨主问岩头,心识如何曾得休。

鼻孔眼睛都要见,铜沙锣里满盛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