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诗文 > 雍陶的诗 > 题情尽桥

题情尽桥

[唐代]:雍陶

从来只有情难尽,何事名为情尽桥。

自此改名为折柳,任他离恨一条条。

题情尽桥译文及注释

译文

世间最难了断的就是感情,如何能有情尽桥呢?

就改名为折柳桥吧,该是离恨就像柳叶一条条地摆荡在心头啊!”

注释

从来:向来。

尽:完。

何:什么。

折柳:折柳送别,是古代习俗,取“柳”谐音“留”,表示挽留之意。

离恨:离愁别恨。

题情尽桥创作背景

  854年,雍陶出任简州刺史。简州城外,有一座情尽桥,是人们送迎客人的地方。在一个春天,雍陶送客来到情尽桥不解其名,询问后他结合自己送别的感受和历来折柳送别的风俗,建议改为折柳桥。并写了这首诗送给朋友,抒发了对朋友离别的留恋不舍之情。

参考资料:

1、张学文.离梦别魂 历代送别诗词大观.北京:长征出版社,2007年:第180页

题情尽桥鉴赏

  这诗即兴而作,直抒胸臆,笔酣墨畅,一气流注。第一句“从来只有情难尽”,即从感情的高峰上泻落。诗人以一种无可置疑的断然口气立论,道出了万事有尽情难尽的真谛。“从来”二字似不经意写出,含蕴却极为丰富,古往今来由友情、爱情织成的种种悲欢离合的故事,无不囊括其中。第二句“何事名为情尽桥”,顺着首句的势头推出。难尽之情犹如洪流淹过桥头,顺势将“情尽桥”三字冲刷而去,诗人的这个疑问也代表了他看待“情”的观点,真切地表达了前一句“情难尽”所蕴含的感情,首尾相呼应,结构紧密,更显严谨,情思绵绵,更显深长。

  前两句是“破”,后两句是“立”。前两句过后,诗势略一顿挫,好像见到站在桥头的诗人沉吟片刻,很快唱出“自此改名为折柳”的诗句来。折柳赠别,是古代习俗。诗人认为改名为折柳桥,最切合人们在此桥送别时的情景了。接着,诗又从“折柳”二字上荡开,生出全诗中最为痛快淋漓、也最富于艺术光彩的末句——“任他离恨一条条”。“离恨”本不可见,诗人却化虚为实,以有形之柳条写无形之情愫,将无形之情愫量化成为一条条,使人想见一个又一个河梁送别的缠绵悱测的场面,心中的离别情殇油然而发,感情真挚动人。

  诗的发脉处在“情难尽”三字。由于“情难尽”,所以要改掉“情尽桥”的名称,改为深情的“折柳桥”也是由于“情难尽”,所以宁愿他别情伤怀、离恨条条,也胜于以“情尽”名桥之使人不快。“情难尽”这一感情线索贯穿全篇,故给全文一气呵成的和谐的美感。

雍陶简介

唐代·雍陶的简介

雍陶(约789~873以前),字国钧,成都人。工于词赋。有《唐志集》五卷,今传。

...〔 ► 雍陶的诗(125篇)

猜你喜欢

冬柳

清代赵函

无端抹尽白门烟,衰丑如斯祇自怜。入世茫然同槁木,阅人多矣是寒蝉。

楼头只挂青天月,水畔间思碧玉年。蕉萃一生缘底事,江潭照影尚缠绵。

秋怀

唐代阎宽

下帷长日尽,虚馆早凉生。芳草犹未荐,如何蜻蛚鸣。
秋风已振衣,客去何时归。为问当途者,宁知心有违。

清代孙元衡

闽人虚畏甲申雨,海客真愁己卯风。千里霞光当日暮,一痕虹影在天东。

尧忧不离耕桑事,禹贡难忘战伐功。绠短汲深增百虑,那因妻子念途穷。

上明达皇后册宝五首 其五 送神用《歆安》。

郊庙朝会歌辞

备成熙事,虚徐翠楹。神保聿归,云车夙征。鉴我休德,神交惚恍。

留祉降祥,千秋是享。

送徐隐父宰余干二首

宋代黄庭坚

天上麒麟来下瑞,江南橘柚间生贤。

玉台书在犹骚雅,孺子亭荒只草烟。

宝气亭三首

宋代赵蕃

徐家笔力见南唐,今代更推江夏黄。

屹立二碑端不朽,未输滕阁擅三王。